快速通道
最新动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耕中亚和“一带一路” 建设 大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来源:教育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次数:

  

教育部简报〔2025〕第29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西部区位优势和旱区农业科教特色,坚持深耕中亚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探索高等农林教育“出海”新模式,为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加强系统谋划。校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定期研究谋划推动农业科教对外开放合作工作,成立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化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创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标杆行动计划》等文件,将有组织对外合作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举措,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等方面整合资源、系统推进,形成开展农业科教对外合作交流的整体合力。

(二)搭建交流平台。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青年科技创新联盟等6个专业子联盟,连续举办10届联盟论坛,目前已有19个国家130家科教机构和企业加盟,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资源共享、深化互学互鉴,深入开展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三)融入全球体系。聚焦农业减贫、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等全球农业发展议题,持续打造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品牌,创办建设《逆境生物学(英文)》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牵头筹建国际旱区农业科技合作组织,探索在中亚、南亚等区域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打造世界旱区农业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训、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等全链条交流合作重镇。

二、聚力人才培养,建强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生力军

(一)优化开放办学环境。深化教育国际合作,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健全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机制,助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人才。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在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建设等领域合作,学校图书馆通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证,构建形成“本土收藏、全球服务”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

(二)强化学生能力锻造。实施海外访学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布局设立一批海外人才培养基地、海外专业实习基地,举办国(境)外优秀教师“教学工作坊”,创新“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学校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研究生培养专项,持续扩大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农业院校、企业交流学习规模,先后遴选30余名学生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实习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急需的农业人才。

(三)深化留学生培养机制。在乌兹别克斯坦创办塔什干海外分校并正式招生,为中亚学子“留学中国”拓展通道,培养博硕士高层次农林人才百余人。深入开展留学生“感知中国乡村”知华友华教育,组织留学生深入陕西合阳等乡村一线开展农技推广,加强以弘扬传播中华农耕文明为主线的特色人文交流,引导留学生感知中国、了解中国。

三、深化科技合作,注入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新动能

(一)打造协同创新载体。紧密对接上合组织成员国科技创新合作需求,联合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模式与标准研究,建立健全以国际化创新团队为支撑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获批教育部旱区作物抗逆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和陕西省中哈作物绿色生产“一带一路”实验室,共建中哈畜牧业、中乌智慧农业等联合实验室,服务支撑上合组织成员国现代农业科技高效能创新。

(二)做实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上合组织大学农学方向中方牵头高校,发起成立“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依托上合农业大学校长论坛、现代农业工作坊等开展农业技术专题培训,承担实施中巴两国元首外交承诺项目,举办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在华培训班,为上合组织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三)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依托哈萨克斯坦等国别研究中心建设高端智库,实施“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吸纳海外智库专家,聚焦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合作需求等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一批聚焦国际旱区农业发展的高质量政策咨询报告等重要成果,《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标准化研究报告》纳入“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重要成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技术合作攻关提供重要参考。

四、强化示范引领,提升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影响力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成立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团队,先后派出190余人次科技人员进驻,联合涉农企业、地方政府等力量开展小麦、玉米、大豆、苹果等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探索形成“科技引领、企业主体、政府主推、多方协同”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新模式。

(二)量身定制农业技术方案。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区域特性,围绕作物育种、节水灌溉、畜牧兽医、盐碱地治理开发等领域建设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中国农业良种、良法、良技“出海”样板,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农业绿色增产增收提供中国经验。中乌节水农业示范园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实现节约用水50%、产量提高30%;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引入的苹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使园区提前两年丰产、每亩增产300公斤;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的小麦品种较当地品种最高增产60%、平均增产20%—30%。

(三)拓展提升技术推广体系。依托示范园与相关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联合打造海外订单农业模式,协力形成以大学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已累计在哈萨克斯坦示范种植经营粮油作物150万亩、辐射带动当地农户种植经营3000万亩,为服务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新路径、作出新贡献。


(来源: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509/t20250930_141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