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最新动态

【学习时报】黄思光:高效能协同创新引领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黄思光   发布日期:2025-05-28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50528084649_副本.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农业强国建设后劲。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必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推进以系统化组织、会聚式攻关、高水平开放为特质的高效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着力破解制约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瓶颈短板和关键难题,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插上科技的翅膀。

始终遵循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内在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就是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行动指南,也为我国统筹推进高效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综观全球,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显著提升,围绕抢占全球农业科技制高点的大国博弈也日益加剧。与世界现代化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上还处于从研发跟踪、技术追赶、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加快转型的时期,迫切需要加快追赶超越、确保农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审视国内,“大国小农”依然是我国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小农户占比较高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仍将长期存在,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严峻挑战和关键难题。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积累形成复杂多样、差异显著的区域性农业发展格局和鲜明特征,迫切要求加快构建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我们要清醒认识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要求,切实强化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造福中国人民的战略自觉,统筹构建高效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前瞻部署和协同攻关,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劲动力和创新引擎。更加重视粮食安全,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围绕种业自主创新、土地科技创新、农业智能装备、多元化食物供给等领域聚力开展科技协同攻关,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关键领域聚力开展科技协同攻关,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把解决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作为科技协同攻关的重中之重,聚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切实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强力支撑。更加重视人民健康,围绕健康引领型农业、功能食品开发等聚力开展科技协同攻关,创制更加安全可靠和富含营养的健康食物,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

切实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国农业具有地域性强、创新链条长、涉及学科多等突出特点,农业科技创新在客观上迫切需要多主体、跨领域、跨区域的大协作大联合。同时,面对世界各国围绕农业科技制高点的激烈竞争,我国要培养出在全球农业领域能够“掰手腕”的一流人才、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也迫切需要构建多元融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高水平科技人才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支撑,切实强化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机构的主责主业和使命担当,以高效能协同创新支撑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强化农业高校的知识创新功能和原始创新能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夯实农林学科专业主体地位,聚焦农业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和战略急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健全以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有组织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成为支撑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

强化中央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创新功能和攻关能力。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切实发挥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向国内外大力汇聚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聚焦农业领域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按区域分批次打造农业领域有组织科研的集聚地、前沿交叉研究的创新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强化地方农业科研院所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创新功能和支撑引领能力。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持续优化整合省市县乡各级农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打造与区域农业农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全力投身应用研究、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协力解决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科技问题。

强化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功能和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加速推进农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注重发挥各级农业高新区、科技创新园的孵化平台作用,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强大研发实力和创新潜质的科技领军企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产业体系专家、高技能人才,指导带领成千上万扎根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头雁”人才,高效完成农业科研、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统筹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有效破解制约我国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等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但面对农业国际竞争和农业强国建设带来的机遇挑战,我国农业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有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迫切需要聚焦制约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瓶颈短板问题,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优化整合,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发展,加快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走在世界前列。

着力破解各自为战、系统性不够、协同性较差等短板制约。重点针对创新主体单打独斗、单兵作战以及各主体之间立门户、筑壁垒、分圈子等问题,通过央地协同、企科联合、产学研结合等路径,采取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打好促进各类农业创新主体的大交叉、大融合、大汇聚的“组合拳”,统筹构建高效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着力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复杂性系统性难题。

着力破解低水平重复、标准不高、能力不强等短板制约。重点针对生物育种创新较弱、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高端农业装备差距较大等突出问题,紧密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新兴领域以及我国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民健康和开放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品种培育、投入品创制、农业装备研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系统谋划和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创新链,着力打造前瞻性、区域性、原创性农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切实强化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承担重要任务、破解重点难题、产出重大成果的能力,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竞争优势、发展活力和整体效能。

着力破解成果转化率不高、与产业发展脱节等短板制约。重点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长期存在的拿来主义、简单嫁接、重试验轻转化等突出问题,坚持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道路,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农业科技示范培训模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活跃区与现代农业主产区深度合作,构建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转化中心、交易中心,着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链与现代产业创新链深度融合,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

主动参与和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网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适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农业科技作为我国科技对外合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切实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层次探索农业教育科技人才对外合作新机制新模式,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劲动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对外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与世界涉农领域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搭建农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合作平台,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精尖缺”国际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牵头实施农作物基因资源阐析、农业生物安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促进国际间农业科技资源的互补共享和农业创新要素的优化整合,协力解决全球农业科技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关键难题,以更加务实高效的农业科技合作成果造福各国人民。

深度参与全球农业科技治理。主导成立一批高层次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健全双边农业科技对话机制,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协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科技规则制定、创新议程设置、重要论坛组织、国际事务协调等活动,推动农业科研、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全链条合作,着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话语权、主导力、贡献度,努力成为更多农业科技领域全球治理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引领者。

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建立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方面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机制,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对外合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积极响应中国——中亚峰会倡议,聚焦中亚开展旱区农业合作,打造一批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成为助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深入实施“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倡议,面向东南亚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形成一批区域特色突出的农业科技合作成果。拓展全球南方合作新领域,进一步加大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力度,着力推动非洲农业绿色减贫和现代化发展;围绕大豆育种及大豆产业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强与拉美地区的农业科技务实合作。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